無人機投放不育蚊子可遏制病毒傳播
國際原子能機構與合作伙伴利用無人機投放不育蚊子的測試取得成功。該技術有望于明年在巴西推廣,控制傳播寨卡病毒和其他疾病的蚊蟲數量。
昆蟲不育技術利用電離射線破壞雄蚊的生殖系統,使其不育,再將這些不育的雄蚊大量釋放,與雌蚊進行交配,由于交配后雌蚊產下的蟲卵不會孵化,不會產生新的蚊子,經過一段時間,便能實現縮小蚊蟲種群的目的。
參與該項目的醫學昆蟲學家博伊爾表示,迄今為止,蚊蟲的釋放機制一直是運用昆蟲不育技術控制疾病傳播的一個瓶頸。作為主要疾病傳播媒介的伊蚊,一生的活動范圍不會超過100米,給大范圍投放帶來了不小的挑戰。此外,伊蚊的生理構造也很脆弱,對其他昆蟲經常使用的高海拔飛機投放,可能會損傷它們的翅膀和腿,因而目前主要都是依靠費時費工的人工地面投放。而無人機的使用是一大突破,為實現經濟高效的大規模投放,以及在人口密集地區投放鋪平了道路。
博伊爾介紹說,無人機的重量不到10公斤,每次可以搭載5萬只不育蚊子,能在5分鐘內完成20公頃范圍內的投放工作。每次飛行的費用為一萬歐元,將釋放蚊子的成本降低了一半。
此次成功試飛增強了人們對于無人機投放的信心,巴西計劃從2019年開始,在盛夏以及蚊蟲最多的季節,在部分城市和農村地區使用這一技術。
目前,原子能機構正與合作伙伴一起努力,進一步降低無人機自重,并將其可搭載的蚊蟲數量提升到15萬只。
掃一掃關注我們
- 上一篇:牛野油動多旋翼無人機震撼登場領先國際 2018/4/25
- 下一篇:民航局副局長調研京東無人機:用中國標準打開世界 2018/4/9